08年畢業來到深圳,住進學校在深圳的臨時宿舍里,一套兩房的農民房,床上和地上睡滿了人。住了兩個星期了,還是沒找到工作,因為很多公司不喜歡用剛出社會的新人。終于在快撐不住想回老家的時候,有一家私人老板的公司招了我,不包吃住,沒有工資。到公司后跟老板商量后,允許睡公司的沙發。
這就是剛來深圳時的模樣。
喝了半年的白粥加榨菜,心里沒有太多想法,只想在深圳活下去。我想,這是很多剛來深圳的真實想法,活下去。
10年,跟我一起合租的朋友,有一天問我,想不想去旅游,不用錢,坐車吃飯不用錢,當天去,當天回,包接送,去看海。我心想這么好的事,那當然去,于是我跟朋友一大早7點多,坐上了去大亞灣的看樓大巴。
大亞灣,因為這一次原因,讓我知道了這個名字。
因為一路上,車上位置都坐滿了大家有說有笑的,走的是沿江高速,當時從坂田去到大亞灣1個多小時,感覺挺快的就到了。一到大亞灣,眼前景像跟想像中差太多了,那時的大亞灣是一片大工地,路上沒有那么多綠化,路上全是泥和灰塵,街上人也很少。
進入售樓部,由于我第一次看樓,什么都不懂,假模假樣的跟著大家一起聽。當時的大亞灣售樓很火熱,售樓部全是人,接待我的是一個女銷售,說了很多我不感興趣的話。
當時的大亞灣房價都是3800-4800這個范圍,還有2萬抵6萬的活動。大部份來這里買的人都是深圳過來的。
第一次去,由于本來就沒心買房,加上當時存款也就2萬多塊,根本不夠首付,所以也就算了。
當天所謂的一日游就是售樓中心坐著,出去走走都有人跟著,不可以走遠,要到周邊看還得坐他們的專車?,F在回想才知道,可能怕我們去別的樓盤看樓吧?;氐缴钲诤?,已經是晚上了,累死人了。
大亞灣之行后,還是繼續早出晚歸的打工生活。但是后來幾天,賣樓的人天天準時晚上來電話,跟我分析。我說我沒錢,他就幫我想辦法跟開發商借,看在他那么用心的份上,我又再次被說動了,又再次坐上了去大亞灣的樓巴。
這一次去,心里多了些許認真,但是由于不懂,當天就交了首付2萬,剩下的幾萬,開發商借給我的,兩年內還完。就這樣買下了一套小兩房。
在大亞灣有房了后,人還是在深圳上班,后來又去了廣州上班。始終在漂泊,有房跟沒房沒區別,住不上用不了,每月還得交物業費,又不想裝修出租。放了7年吧,第八年開始了裝修,裝修完后放了1年多,現在回大亞灣上班了,開始了有房之旅的生活了。
來大亞灣是自降工資的,比在深圳和廣州低不少。但是人總是有失就有得,失去了更多的工資,得到了更多的生活享受。
現在我每天騎個小電驢上班,不用再擠公交了。以前在深圳要7點多起來,現在可以睡到8點多起,不慌不忙的去上班。以前在深圳下班到家都8點多了,現在回家6點多就到家了。
這些多出來的時間,讓我可以更放松。我可以出門溜下狗,可以去海邊吹下風,可以在家很放松的躺著。生活久了,適應了這個城市,反而你會多一些喜歡。
萬達剛網傳要建的時候,我去過工地,是片圍起來的荒地;開始建的時候,我也去了,當時墻上效果圖和實際建完還不同;主體建好了,我也去了;門前種樹時,我也去了;萬達開業,我也去了。
當時大亞灣人民都很開心吧!萬達是大亞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商業綜合體商場。自從萬達商業開業后,后續的燦邦新天地,龍光城商業,都是高規格入市。讓大亞灣城市檔次馬上上升一個高度。
在大亞灣有一群人,每天早上從巴士去深圳上班,晚上再坐巴士回大亞灣,這些人很值得人佩服。因為我跟他們一起坐過幾次早上的大巴,真的要起很早,坐車人都是暈的,在車上直接睡到深圳,下車后的深圳還很安靜。
來大亞灣2年了,我又買一套房,買在離14號線不遠的地方。不是因為我想回深圳工作,我也不想回深圳了。那為何會買在離14號線不遠的地方呢?是因為我偶爾想去深圳時方便,或者也許有一天可以天天去深圳購物,再回大亞灣住吧。
網友熱評
@Kevin樂在其中:人生經歷寫的不錯,幸虧當年被中介忽悠成功,不然現在買房成本翻幾番。
@農夫三拳748:佩服樓主!樓主應該算地地道道的大亞灣人了!一天一天見證大亞灣的發展!
@正義天使188:寫的不錯??!2010年買的,現在翻幾倍了,當然比起深圳房產增值還是差不少,住的舒服就好!賺錢是次要的。
@陽2018:09年大亞灣4千買的洋房,也是一直毛坯空置到現在,買時70萬出頭,現在200萬差不多旁邊就是萬達,戶型也可以,送的獨立地下室都有40平了,就是因為戶型我才掉入這個坑里,不在乎漲跌權當買收藏品了。(我咬牙裝下13)
@神州一團:10年如果上車深圳,你現在也可以休閑的生活了,而且還拿 著深圳的高薪??!
@我愛宜寶寶:老公在龍崗上班,買了深薈城,在這邊住著挺好的。我感覺比我們深圳的房子住著舒服多了。
其實靠近深圳的這些小區入住率都挺高的,比如龍光城,德州城,盈潤國際,五月花等。很多人一說到買惠州的房子就酸,其實大亞灣淡水并不是你們想象中的那個樣子,就像十幾年前深圳很多人一說寶安就是農村臟亂差,現在寶安很多人都高攀不起了吧?
以上僅為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平臺立場。